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鲜卑族,汉名元宏。献文帝
拓跋弘长子,生母
李夫人。
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61-63]
皇兴三年(469年),册立皇太子。按照北魏
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
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
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
三长制,实行
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
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魏晋
门阀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
元恂。攻伐
南齐,击败
萧衍、
陈显达、
崔慧景、
曹虎等名将,夺取沔北五郡。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
太和改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64-66]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军中积劳成疾,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后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66-67]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鲜卑族,汉名元宏。献文帝<a href="./?mention=拓跋弘">拓跋弘</a>长子,生母<a href="./?mention=李夫人">李夫人</a>。<a href="./?mention=北魏">北魏</a>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61-63]<br/>皇兴三年(469年),册立皇太子。按照北魏<a href="./?mention=子贵母死">子贵母死</a>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a href="./?mention=文明太后">文明太后</a>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a href="./?mention=冯太后">冯太后</a>先整顿吏治,立<a href="./?mention=三长制">三长制</a>,实行<a href="./?mention=均田制">均田制</a>,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a href="./?mention=鲜卑语">鲜卑语</a>,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魏晋<a href="./?mention=门阀制度">门阀制度</a>,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a href="./?mention=元恂">元恂</a>。攻伐<a href="./?mention=南齐">南齐</a>,击败<a href="./?mention=萧衍">萧衍</a>、<a href="./?mention=陈显达">陈显达</a>、<a href="./?mention=崔慧景">崔慧景</a>、<a href="./?mention=曹虎">曹虎</a>等名将,夺取沔北五郡。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a href="./?mention=太和改制">太和改制</a>”,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64-66]<br/>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军中积劳成疾,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后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