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
墨、
纸合称中国传统的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
肇庆的端砚、安徽古歙州(今黄山)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汉代
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
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
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端州的
端石、安徽歙州的
歙石及甘肃临洮的
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后世人们便将红丝砚、端、歙、临洮砚称作四大名砚。清末,人们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a href="./?mention=墨">墨</a>、<a href="./?mention=纸">纸</a>合称中国传统的<a href="./?mention=文房四宝">文房四宝</a>,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a href="./?mention=肇庆">肇庆</a>的端砚、安徽古歙州(今黄山)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br/>汉代<a href="./?mention=刘熙">刘熙</a>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a href="./?mention=魏晋">魏晋</a>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a href="./?mention=簸箕">簸箕</a>,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br/>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端州的<a href="./?mention=端石">端石</a>、安徽歙州的<a href="./?mention=歙石">歙石</a>及甘肃临洮的<a href="./?mention=洮河石">洮河石</a>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后世人们便将红丝砚、端、歙、临洮砚称作四大名砚。清末,人们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