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琪翔(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字御行,广东
梅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国民革命军
陆军上将,北伐名将、抗日英雄。毕业于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曾留学德国
柏林大学。1922年回广东追随孙中山革命,1924年加入
国民党。大革命时期历任粤军三十六团团长、十二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等职,先后率部参与指挥平江、汀泗桥、贺胜桥、马回岭、南浔路阻击战及河南上蔡、临颍诸战役,为北伐革命战争的胜利立下显赫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时年29岁。他与叶挺将军亲密合作,战绩显著,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写下了国共合作的光辉篇章。1931年起为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农工民主党的前身)领导人。抗战时先后任国军
集团军总司令,第五战区、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
中国远征军副总司令等职,先后荣获“华胄荣誉奖章”、“
抗战胜利勋章”、“
青天白日勋章”以及美国“
总统自由勋章”等奖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
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
国防委员会委员、
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
国家体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秘书长等职,曾当选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以实际行动拥护抗美援朝和民主改革,为国家战后重建事业,特别是中国的司法和体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7年
鸣放时因公开批评苏联,被错划为“
右派”。文革时再受人身冲击。1970年逝世。1980年平反,恢复名誉。
黄琪翔(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字御行,广东<a href="./?mention=梅县">梅县</a>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a href="./?mention=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农工民主党</a>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国民革命军<a href="./?mention=陆军上将">陆军上将</a>,北伐名将、抗日英雄。毕业于<a href="./?mention=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a>第六期炮兵科,曾留学德国<a href="./?mention=柏林大学">柏林大学</a>。1922年回广东追随孙中山革命,1924年加入<a href="./?mention=国民党">国民党</a>。大革命时期历任粤军三十六团团长、十二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等职,先后率部参与指挥平江、汀泗桥、贺胜桥、马回岭、南浔路阻击战及河南上蔡、临颍诸战役,为北伐革命战争的胜利立下显赫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时年29岁。他与叶挺将军亲密合作,战绩显著,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写下了国共合作的光辉篇章。1931年起为<a href="./?mention=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a>(即农工民主党的前身)领导人。抗战时先后任国军<a href="./?mention=集团军">集团军</a>总司令,第五战区、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a href="./?mention=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a>副总司令等职,先后荣获“华胄荣誉奖章”、“<a href="./?mention=抗战胜利勋章">抗战胜利勋章</a>”、“<a href="./?mention=青天白日勋章">青天白日勋章</a>”以及美国“<a href="./?mention=总统自由勋章">总统自由勋章</a>”等奖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a href="./?mention=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政法委员会</a>委员、<a href="./?mention=国防委员会">国防委员会</a>委员、<a href="./?mention=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南军政委员会</a>委员兼司法部长、<a href="./?mention=国家体委">国家体委</a>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a href="./?mention=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a>副主席和秘书长等职,曾当选为<a href="./?mention=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代表。他以实际行动拥护抗美援朝和民主改革,为国家战后重建事业,特别是中国的司法和体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7年<a href="./?mention=鸣放">鸣放</a>时因公开批评苏联,被错划为“<a href="./?mention=右派">右派</a>”。文革时再受人身冲击。1970年逝世。1980年平反,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