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
七月半,佛教则称为
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
祭祖、放
河灯、祀亡魂、焚
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
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
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天通过虔诚的祭祀活动,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怀。与
除夕、
清明节、
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
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a href="./?mention=七月半">七月半</a>,佛教则称为<a href="./?mention=盂兰盆节">盂兰盆节</a>。节日习俗主要有<a href="./?mention=祭祖">祭祖</a>、放<a href="./?mention=河灯">河灯</a>、祀亡魂、焚<a href="./?mention=纸锭">纸锭</a>、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a href="./?mention=七月半">七月半</a>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br/>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br/>“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br/>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a href="./?mention=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a>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天通过虔诚的祭祀活动,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怀。与<a href="./?mention=除夕">除夕</a>、<a href="./?mention=清明节">清明节</a>、<a href="./?mention=重阳节">重阳节</a>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a href="./?mention=潮人盂兰胜会">潮人盂兰胜会</a>)”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