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源自
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别是中央的
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东方
阿閦佛(不动如来)、西方
阿弥陀佛、南方
宝生佛、北方
不空成就佛。
五方佛来源于“法性本初佛”。“本初佛”是心之本体,化现三个如来藏,佛教翻译为:阿达尔玛、金刚总持、
金刚萨埵,即“一心三藏”的人格化。
五方佛又称五智如来,他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对“佛”的概念的抽象表述,即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
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
毗卢遮那佛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东方阿閦佛象征“大圆镜智”,西方阿弥陀佛象征“妙观察智”,南方宝生佛象征“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征“
成所作智”。
佛教典籍中认为五佛皆是毗卢遮那佛所化现。《如来渊源考》:“五方明王为五方五佛之化现;五方五佛名号不一,皆为同体,毗卢遮那佛所化现。”《弥陀疏钞》:“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二土也。”
“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源自<a href="./?mention=密宗">密宗</a>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别是中央的<a href="./?mention=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a>(大日如来)、东方<a href="./?mention=阿閦佛">阿閦佛</a>(不动如来)、西方<a href="./?mention=阿弥陀佛">阿弥陀佛</a>、南方<a href="./?mention=宝生佛">宝生佛</a>、北方<a href="./?mention=不空成就佛">不空成就佛</a>。<br/>五方佛来源于“法性本初佛”。“本初佛”是心之本体,化现三个如来藏,佛教翻译为:阿达尔玛、金刚总持、<a href="./?mention=金刚萨埵">金刚萨埵</a>,即“一心三藏”的人格化。<br/>五方佛又称五智如来,他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对“佛”的概念的抽象表述,即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br/>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br/>毗卢遮那佛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东方阿閦佛象征“大圆镜智”,西方阿弥陀佛象征“妙观察智”,南方宝生佛象征“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征“<a href="./?mention=成所作智">成所作智</a>”。<br/>佛教典籍中认为五佛皆是毗卢遮那佛所化现。《如来渊源考》:“五方明王为五方五佛之化现;五方五佛名号不一,皆为同体,毗卢遮那佛所化现。”《弥陀疏钞》:“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二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