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
美国学者阿瑟·
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
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在1981年修订版中,共有83目,383科,其中
双子叶植物64目,318科,单子叶植物19目,65科。
克朗奎斯特系统接近于
塔赫他间系统,把被子植物门分成木兰纲和百合纲,但取消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的划分也少于塔赫他间系统。
部分教科书采用这一系统,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
APG IV系统。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a href="./?mention=美国">美国</a>学者阿瑟·<a href="./?mention=克朗奎斯特">克朗奎斯特</a>(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a href="./?mention=有花植物">有花植物</a>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在1981年修订版中,共有83目,383科,其中<a href="./?mention=双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64目,318科,单子叶植物19目,65科。<br/>克朗奎斯特系统接近于<a href="./?mention=塔赫他间系统">塔赫他间系统</a>,把被子植物门分成木兰纲和百合纲,但取消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的划分也少于塔赫他间系统。<br/>部分教科书采用这一系统,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 href="./?mention=APG IV系统">APG IV系统</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