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河,中国隋唐南北大运河和元代
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称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清称卫河,南接
卫运河、
鲁运河,原以山东临清为南起点,天津市海河三岔河口为北终点,与
北运河相接。全长436公里。1950年代年扩建四女寺枢纽,开挖
独流减河,把南运河截断后,南运河南起于四女寺节制闸,东北流经山东省德州市,河北省衡水、沧州地区,至静海区十一堡与子牙河汇合止,全长309公里(以下被独流减河截断)。至天津市金刚桥(三岔河口)为止,全长349公里。
现代水利上,南运河划分为海河流域
漳卫南运河水系的最下端干流,是海河水系中最长的一条河,主要由
漳河及
卫河两大支流组成。以漳河中的浊漳河南源为源,流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天津五省、市,至天津市金钢桥(三岔河口)附近注入海河。据《海河志》《天津通志》全长959公里,流域面积37584平方公里。;据2003版《漳卫南运河志》全长为972.3公里。据2013版《漳卫南运河志》则为1050公里,流域面积37700平方公里。
南运河自隋代开凿至明清,始终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此外,还有大量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水路运输。漕运的繁忙和南北物资的融汇给沿河德州、沧州、吴桥、泊头、天津等城市带来了两岸经济的繁荣,更有了大小不等的码头、摆渡。
1978年,由于缺乏水源,南运河航运全线中断。成为海河流域南部的排水河道及引水通道。引黄入津、引岳入津都是通过此河道。
南运河,中国隋唐南北大运河和元代<a href="./?mention=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a>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称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清称卫河,南接<a href="./?mention=卫运河">卫运河</a>、<a href="./?mention=鲁运河">鲁运河</a>,原以山东临清为南起点,天津市海河三岔河口为北终点,与<a href="./?mention=北运河">北运河</a>相接。全长436公里。1950年代年扩建四女寺枢纽,开挖<a href="./?mention=独流减河">独流减河</a>,把南运河截断后,南运河南起于四女寺节制闸,东北流经山东省德州市,河北省衡水、沧州地区,至静海区十一堡与子牙河汇合止,全长309公里(以下被独流减河截断)。至天津市金刚桥(三岔河口)为止,全长349公里。<br/>现代水利上,南运河划分为海河流域<a href="./?mention=漳卫南运河">漳卫南运河</a>水系的最下端干流,是海河水系中最长的一条河,主要由<a href="./?mention=漳河">漳河</a>及<a href="./?mention=卫河">卫河</a>两大支流组成。以漳河中的浊漳河南源为源,流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天津五省、市,至天津市金钢桥(三岔河口)附近注入海河。据《海河志》《天津通志》全长959公里,流域面积37584平方公里。;据2003版《漳卫南运河志》全长为972.3公里。据2013版《漳卫南运河志》则为1050公里,流域面积37700平方公里。<br/>南运河自隋代开凿至明清,始终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此外,还有大量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水路运输。漕运的繁忙和南北物资的融汇给沿河德州、沧州、吴桥、泊头、天津等城市带来了两岸经济的繁荣,更有了大小不等的码头、摆渡。<br/>1978年,由于缺乏水源,南运河航运全线中断。成为海河流域南部的排水河道及引水通道。引黄入津、引岳入津都是通过此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