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形鲳鲹是鲈形目鲹科鲳鲹属鱼类,又称金鲳、黄腊鲳。体高而侧扁;尾柄短细,侧扁;头小,高大于长;吻钝,前端几呈截形;眼小,前位;口小,微倾斜,口裂始于眼下缘水平线上;头部除眼后部有鳞以外均裸露,身体和胸部鳞片多埋于皮下;胸鳍较宽,短于头长;尾鳍叉形。背部蓝青色,腹部银色,体侧无黑色点,奇鳍边缘浅黑色。
卵形鲳鲹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日本、美洲的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海岸,在中国见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7]幼鱼主要栖息于近沿岸砂泥底质水域或砂泥底质的内湾,成鱼栖息于沿岸礁石底质水域。群居性较强。透湿性,以生活于沙泥底质的软体动物、小型动物、浮游生物、甲壳类或其他具硬壳但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饵料。[8]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生殖力为40万—60万粒。卵浮性、无色,有油球。在台湾地区人工繁殖于每年4—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8—9月。[9]
卵形鲳鲹是中国南方深水网箱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在人工养殖的鱼类中原属抗病力较强的品种,较少发病。但近年来由于大量发展,高密度养殖,造成病毒增多。养殖过程中在加强水质和饵料管理的同时,还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10]
卵形鲳鲹是鲈形目鲹科鲳鲹属鱼类,又称金鲳、黄腊鲳。体高而侧扁;尾柄短细,侧扁;头小,高大于长;吻钝,前端几呈截形;眼小,前位;口小,微倾斜,口裂始于眼下缘水平线上;头部除眼后部有鳞以外均裸露,身体和胸部鳞片多埋于皮下;胸鳍较宽,短于头长;尾鳍叉形。背部蓝青色,腹部银色,体侧无黑色点,奇鳍边缘浅黑色。<br/>卵形鲳鲹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日本、美洲的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海岸,在中国见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7]幼鱼主要栖息于近沿岸砂泥底质水域或砂泥底质的内湾,成鱼栖息于沿岸礁石底质水域。群居性较强。透湿性,以生活于沙泥底质的软体动物、小型动物、浮游生物、甲壳类或其他具硬壳但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饵料。[8]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生殖力为40万—60万粒。卵浮性、无色,有油球。在台湾地区人工繁殖于每年4—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8—9月。[9]<br/>卵形鲳鲹是中国南方深水网箱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在人工养殖的鱼类中原属抗病力较强的品种,较少发病。但近年来由于大量发展,高密度养殖,造成病毒增多。养殖过程中在加强水质和饵料管理的同时,还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