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国是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
傣族政权,也是形成当今傣族的重要载体。
公元前5世纪中期,
怒江与
澜沧江之间的闽人邦国以“勐掌(象国)”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后逐渐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大,高峰时东起
云岭山脉、西到
伊洛瓦底江流域、北抵
青藏高原南麓、南达
掸邦高原中南部。公元前2世纪末,东土汉国向其西南扩张时,曾试图与“勐掌”接触,但因中间的蛮族部落阻拦、终未接触到“勐掌”,
司马迁在《
史记》中将“勐掌”记作“乘象国”。公元前1世纪,汉国征服
云南高原中部的蛮族后,开始与“勐掌”有接触,由此将“勐掌”称作“哀牢国”,以闽人为主体的哀牢国居民因此称作“
哀牢夷”。
公元69年,哀牢王
柳貌率77个属国、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东土,汉国于其地设
永昌郡;公元76年,哀牢王室与汉国派驻官员产生矛盾,哀牢王类牢起兵反汉;次年,汉国从云南高原中部调蛮族武装反攻哀牢武装,哀牢王类牢被斩首、王族残余势力西渡怒江。数年后,怒江以西的哀牢人邑国在伊洛瓦底江东岸渡口“达光”重组联盟国家,《
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此国记作“
掸国”。
公元738年,哀牢夷再次崛起,位于
礼社江上游的哀牢夷小邦“蒙舍”征服周边小邦,入主洱海盆地建立
南诏国。《新唐书·南蛮上》记载:“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
 
                    哀牢国是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a href="./?mention=傣族">傣族</a>政权,也是形成当今傣族的重要载体。<br/>公元前5世纪中期,<a href="./?mention=怒江">怒江</a>与<a href="./?mention=澜沧江">澜沧江</a>之间的闽人邦国以“勐掌(象国)”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后逐渐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大,高峰时东起<a href="./?mention=云岭山脉">云岭山脉</a>、西到<a href="./?mention=伊洛瓦底江">伊洛瓦底江</a>流域、北抵<a href="./?mention=青藏高原">青藏高原</a>南麓、南达<a href="./?mention=掸邦高原">掸邦高原</a>中南部。公元前2世纪末,东土汉国向其西南扩张时,曾试图与“勐掌”接触,但因中间的蛮族部落阻拦、终未接触到“勐掌”,<a href="./?mention=司马迁">司马迁</a>在《<a href="./?mention=史记">史记</a>》中将“勐掌”记作“乘象国”。公元前1世纪,汉国征服<a href="./?mention=云南高原">云南高原</a>中部的蛮族后,开始与“勐掌”有接触,由此将“勐掌”称作“哀牢国”,以闽人为主体的哀牢国居民因此称作“<a href="./?mention=哀牢夷">哀牢夷</a>”。<br/>公元69年,哀牢王<a href="./?mention=柳貌">柳貌</a>率77个属国、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东土,汉国于其地设<a href="./?mention=永昌郡">永昌郡</a>;公元76年,哀牢王室与汉国派驻官员产生矛盾,哀牢王类牢起兵反汉;次年,汉国从云南高原中部调蛮族武装反攻哀牢武装,哀牢王类牢被斩首、王族残余势力西渡怒江。数年后,怒江以西的哀牢人邑国在伊洛瓦底江东岸渡口“达光”重组联盟国家,《<a href="./?mention=后汉书">后汉书</a>》等汉文典籍将此国记作“<a href="./?mention=掸国">掸国</a>”。<br/>公元738年,哀牢夷再次崛起,位于<a href="./?mention=礼社江">礼社江</a>上游的哀牢夷小邦“蒙舍”征服周边小邦,入主洱海盆地建立<a href="./?mention=南诏国">南诏国</a>。《新唐书·南蛮上》记载:“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