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又称
彝陵之战、
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
昭烈帝刘备对
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
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
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
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
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
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1]
夷陵之战,又称<a href="./?mention=彝陵之战">彝陵之战</a>、<a href="./?mention=猇亭之战">猇亭之战</a>(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a href="./?mention=昭烈帝">昭烈帝</a><a href="./?mention=刘备">刘备</a>对<a href="./?mention=东吴">东吴</a>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a href="./?mention=三大战役">三大战役</a>”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a href="./?mention=关羽">关羽</a>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a href="./?mention=孙权">孙权</a>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a href="./?mention=陆逊">陆逊</a>率军应战。陆逊用<a href="./?mention=以逸待劳">以逸待劳</a>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a href="./?mention=夷陵">夷陵</a>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