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约前1128年-前1016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东海上(今河南
许昌)人,另一说为河内(今河南卫辉)人。商朝末年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西周开国元勋。[111-112]
姜子牙先在商为官,见
纣王无道,便辞官游说方国,听闻西伯
姬昌贤能而去周,隐之磻溪,此时已年届七十。也有一说是太公入赘妇家,因不擅生计而被妇家逐出家门,于是在渭水之滨直钩钓鱼,[113]一樵夫见姜子牙用直钩钓鱼,便授其钓鱼之法,但姜子牙却答道:“老夫名虽垂钓,意不在鱼。我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姜子牙垂钓的故事传闻四方,周西伯姬昌便率领属臣带上厚礼,恭请姜子牙出山。[114]武王继位后,姜子牙拜为国师,
牧野之战中立下首功,被封为齐国之侯,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成为齐国始祖。[115]周康王六年(前1016年),卒于周首都镐京。[116]
姜太公先后辅佐了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军,又问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周公分封后,姜太公成为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所作《
六韬》传世。[116]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
唐太宗为示慕贤之德,在当年姜子牙垂钓之地修建太公庙,且植四柏。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又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此后,姜子牙声誉日盛,朝廷和慕名者争相在钓鱼台广修庙宇,塑造太公、文王、三清诸神像,祭祀异常隆重。明、清两代,钓鱼台的各处庙宇殿阁都得到翻修增色。
姜子牙(约前1128年-前1016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东海上(今河南<a href="./?mention=许昌">许昌</a>)人,另一说为河内(今河南卫辉)人。商朝末年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西周开国元勋。[111-112]<br/>姜子牙先在商为官,见<a href="./?mention=纣王">纣王</a>无道,便辞官游说方国,听闻西伯<a href="./?mention=姬昌">姬昌</a>贤能而去周,隐之磻溪,此时已年届七十。也有一说是太公入赘妇家,因不擅生计而被妇家逐出家门,于是在渭水之滨直钩钓鱼,[113]一樵夫见姜子牙用直钩钓鱼,便授其钓鱼之法,但姜子牙却答道:“老夫名虽垂钓,意不在鱼。我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姜子牙垂钓的故事传闻四方,周西伯姬昌便率领属臣带上厚礼,恭请姜子牙出山。[114]武王继位后,姜子牙拜为国师,<a href="./?mention=牧野之战">牧野之战</a>中立下首功,被封为齐国之侯,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成为齐国始祖。[115]周康王六年(前1016年),卒于周首都镐京。[116]<br/>姜太公先后辅佐了<a href="./?mention=文王">文王</a>、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军,又问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周公分封后,姜太公成为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所作《<a href="./?mention=六韬">六韬</a>》传世。[116]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a href="./?mention=唐太宗">唐太宗</a>为示慕贤之德,在当年姜子牙垂钓之地修建太公庙,且植四柏。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又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此后,姜子牙声誉日盛,朝廷和慕名者争相在钓鱼台广修庙宇,塑造太公、文王、三清诸神像,祭祀异常隆重。明、清两代,钓鱼台的各处庙宇殿阁都得到翻修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