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
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
北京医学院(今
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
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多年从事
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
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
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
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
拉斯克奖和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
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2020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与
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
屠呦呦班”。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a href="./?mention=北京大学">北京大学</a>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a href="./?mention=北京医学院">北京医学院</a>(今<a href="./?mention=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a>)。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a href="./?mention=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a>(2005年更名为<a href="./?mention=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a>)工作,期间晋升为<a href="./?mention=硕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a>、<a href="./?mention=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a>。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a href="./?mention=共和国勋章">共和国勋章</a>获得者。<br/>多年从事<a href="./?mention=中药">中药</a>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a href="./?mention=青蒿素">青蒿素</a>和<a href="./?mention=双氢青蒿素">双氢青蒿素</a>。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a href="./?mention=青蒿素">青蒿素</a>。2011年9月,因发现<a href="./?mention=青蒿素">青蒿素</a>——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a href="./?mention=拉斯克奖">拉斯克奖</a>和<a href="./?mention=葛兰素史克">葛兰素史克</a>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获得<a href="./?mention=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a>,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br/>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a href="./?mention=中国本土">中国本土</a>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br/>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a href="./?mention=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a>。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br/>2020年,<a href="./?mention=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a>与<a href="./?mention=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a>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a href="./?mention=屠呦呦班">屠呦呦班</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