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
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
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
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
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
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
外交官赴
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
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
茅盾、
丁玲、
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a href="./?mention=智利">智利</a>当代著名诗人。<br/>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a href="./?mention=智利">智利</a>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a href="./?mention=西班牙">西班牙</a>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a href="./?mention=波德莱尔">波德莱尔</a>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a href="./?mention=沃尔特·惠特曼">沃尔特·惠特曼</a>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a href="./?mention=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a>》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br/>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a href="./?mention=外交官">外交官</a>赴<a href="./?mention=缅甸">缅甸</a>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a href="./?mention=宋庆龄">宋庆龄</a>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a href="./?mention=茅盾">茅盾</a>、<a href="./?mention=丁玲">丁玲</a>、<a href="./?mention=艾青">艾青</a>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