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1673年)副都统珊监修
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城南临
松花江,东西北三面筑有城墙和城门。 吉林城初建之时,分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松木墙,高八尺,周长二里有余,设有三个城门;外城是土墙,周长七里有余,设有五个城门。以此八大城门所圄之地即为吉林
老城的初形。
“东莱门”,即
小东门,在今吉林大桥附近; “
朝阳门”,即大东门,在今
河南街与南京街之交汇处。 “巴尔虎门”(后称巴虎门),在今昆明街与光华路交汇处; “北极门”,在今北大街与
桃源路交汇处,北极街附近; “致和门”,在今致和街与桃源路交汇处,致和门立交桥为原址。 “迎恩门”,即西门(后改称
临江门),在今
西安路临江门附近; “福绥门”(俗称水门洞子),在今顺城街与福绥街交汇处。 “德胜门”,在今越山路与德胜路交汇处。 以上各门,除“福绥门”、“致和门”外均为
钟鼓楼式建筑。
康熙十二年(1673年)副都统珊监修<a href="./?mention=吉林乌拉">吉林乌拉</a>(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城南临<a href="./?mention=松花江">松花江</a>,东西北三面筑有城墙和城门。 吉林城初建之时,分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松木墙,高八尺,周长二里有余,设有三个城门;外城是土墙,周长七里有余,设有五个城门。以此八大城门所圄之地即为吉林<a href="./?mention=老城">老城</a>的初形。<br/>“东莱门”,即<a href="./?mention=小东门">小东门</a>,在今吉林大桥附近; “<a href="./?mention=朝阳门">朝阳门</a>”,即大东门,在今<a href="./?mention=河南街">河南街</a>与南京街之交汇处。 “巴尔虎门”(后称巴虎门),在今昆明街与光华路交汇处; “北极门”,在今北大街与<a href="./?mention=桃源路">桃源路</a>交汇处,北极街附近; “致和门”,在今致和街与桃源路交汇处,致和门立交桥为原址。 “迎恩门”,即西门(后改称<a href="./?mention=临江门">临江门</a>),在今<a href="./?mention=西安路">西安路</a>临江门附近; “福绥门”(俗称水门洞子),在今顺城街与福绥街交汇处。 “德胜门”,在今越山路与德胜路交汇处。 以上各门,除“福绥门”、“致和门”外均为<a href="./?mention=钟鼓楼">钟鼓楼</a>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