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昰应(
朝鲜语:이하응,1821年—1898年),
字时伯,
号石坡、榆屐道人、老悟樵人、海东居士等,朝鲜半岛近代史上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也是一名书画家。他本贯
全州李氏(王族),生于
汉城(今韩国
首尔),他是南延君
李球第四子,朝鲜高宗
李熙的生父。
李昰应早年被封为“兴宣副正”,后累封至“兴宣君”,1864年其子李熙即位以后晋升为“兴宣大院君”(흥선대원군)。他是朝鲜王朝唯一生前获得“
大院君”爵位的人,因而一般以这个爵位来称呼他。时人尊称他为“大院君
閤下”、“大院位
大监”(这一称呼在韩剧《
明成皇后》国语版中被讹译为“大院伟大人”)、“国太公”、“大老”等。由于当时朝鲜习惯以居住地来称呼政界要人,而李昰应住在
云岘宫,所以俗称“云岘”。
李昰应先后3次执掌朝鲜国政。1864年到1873年期间,他俨然摄政,权倾朝野,对内实行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厉行锁国,克服两次“洋扰”。后为儿媳
闵妃(
明成皇后)逼退,1882年利用
壬午兵变重新上台,仅过一个月即被清军抓到中国,软禁于
保定三年。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推上台,但仅为傀儡,四个月后因其私通清军与东学党东窗事发而被迫下野。他与闵妃展开了长达20多年的政治斗争,多数时间处于下风,但即便隐退也被内外各种势力视为奇货,故长期在朝鲜政坛保持较大影响力。
1895年卷入
乙未事变,1896年
俄馆播迁后彻底退出政治舞台,1898年去世。1907年纯宗即位后追尊他为“大院王”,
谥号“献懿”。
李昰应(<a href="./?mention=朝鲜语">朝鲜语</a>:이하응,1821年—1898年),<a href="./?mention=字">字</a>时伯,<a href="./?mention=号">号</a>石坡、榆屐道人、老悟樵人、海东居士等,朝鲜半岛近代史上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也是一名书画家。他本贯<a href="./?mention=全州李氏">全州李氏</a>(王族),生于<a href="./?mention=汉城">汉城</a>(今韩国<a href="./?mention=首尔">首尔</a>),他是南延君<a href="./?mention=李球">李球</a>第四子,朝鲜高宗<a href="./?mention=李熙">李熙</a>的生父。<br/>李昰应早年被封为“兴宣副正”,后累封至“兴宣君”,1864年其子李熙即位以后晋升为“兴宣大院君”(흥선대원군)。他是朝鲜王朝唯一生前获得“<a href="./?mention=大院君">大院君</a>”爵位的人,因而一般以这个爵位来称呼他。时人尊称他为“大院君<a href="./?mention=閤下">閤下</a>”、“大院位<a href="./?mention=大监">大监</a>”(这一称呼在韩剧《<a href="./?mention=明成皇后">明成皇后</a>》国语版中被讹译为“大院伟大人”)、“国太公”、“大老”等。由于当时朝鲜习惯以居住地来称呼政界要人,而李昰应住在<a href="./?mention=云岘宫">云岘宫</a>,所以俗称“云岘”。<br/>李昰应先后3次执掌朝鲜国政。1864年到1873年期间,他俨然摄政,权倾朝野,对内实行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厉行锁国,克服两次“洋扰”。后为儿媳<a href="./?mention=闵妃">闵妃</a>(<a href="./?mention=明成皇后">明成皇后</a>)逼退,1882年利用<a href="./?mention=壬午兵变">壬午兵变</a>重新上台,仅过一个月即被清军抓到中国,软禁于<a href="./?mention=保定">保定</a>三年。1894年<a href="./?mention=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a>期间被日军推上台,但仅为傀儡,四个月后因其私通清军与东学党东窗事发而被迫下野。他与闵妃展开了长达20多年的政治斗争,多数时间处于下风,但即便隐退也被内外各种势力视为奇货,故长期在朝鲜政坛保持较大影响力。<br/>1895年卷入<a href="./?mention=乙未事变">乙未事变</a>,1896年<a href="./?mention=俄馆播迁">俄馆播迁</a>后彻底退出政治舞台,1898年去世。1907年纯宗即位后追尊他为“大院王”,<a href="./?mention=谥号">谥号</a>“献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