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威(?-948年),因避
晋出帝石重贵之讳,又名杜威,祖上为
朔州人,大约在唐末迁居到太原。
五代十国时期
后晋大臣。
杜重威为
石敬瑭之妹婿,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以杜重威为
舒州刺史,掌管禁军。
天福二年(937年),杜重威以平
张从宾、
范延光之乱之功,迁
潞州节度使,加
平章事,再转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天福六年(941年),因讨伐反叛的
安重荣有功,升任成德军节度使。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
契丹三次出兵后晋,杜重威均参与指挥抵御契丹的战役。开运三年(946年),再次挥师北伐的杜重威于
恒州率全军投顺,致使后晋防线全面崩溃,契丹主
耶律德光遂率军攻破晋都
大梁(今河南开封),建国
大辽。晋亡后,杜重威镇守
魏州。后晋
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辽军北撤之机,占领中原,建立
后汉。刘知远对地方实力派杜重威采取怀柔政策,遥拜其为
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拒不受命,并联合辽军抵抗,坚守魏州,直至粮尽,方
素服出降于后汉,被任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
中书令。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病重,临终遗言称要防范杜重威,故宰相
苏逢吉等秘不发丧,诱杀了杜重威父子。
杜重威在后晋开国初年,接连参与讨伐张从宾、范延光、安重荣的叛乱,为维护晋初国内稳定有着积极的贡献,然而其在后晋对契丹的作战中,消极避战,率军投顺,亦直接葬送了后晋的
国祚。
(概述图来源 )
杜重威(?-948年),因避<a href="./?mention=晋出帝">晋出帝</a><a href="./?mention=石重贵">石重贵</a>之讳,又名杜威,祖上为<a href="./?mention=朔州">朔州</a>人,大约在唐末迁居到太原。<a href="./?mention=五代十国">五代十国</a>时期<a href="./?mention=后晋">后晋</a>大臣。<br/>杜重威为<a href="./?mention=石敬瑭">石敬瑭</a>之妹婿,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以杜重威为<a href="./?mention=舒州">舒州</a>刺史,掌管禁军。<a href="./?mention=天福">天福</a>二年(937年),杜重威以平<a href="./?mention=张从宾">张从宾</a>、<a href="./?mention=范延光">范延光</a>之乱之功,迁<a href="./?mention=潞州">潞州</a>节度使,加<a href="./?mention=平章事">平章事</a>,再转<a href="./?mention=侍卫亲军">侍卫亲军</a><a href="./?mention=都指挥使">都指挥使</a>。天福六年(941年),因讨伐反叛的<a href="./?mention=安重荣">安重荣</a>有功,升任成德军节度使。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a href="./?mention=契丹">契丹</a>三次出兵后晋,杜重威均参与指挥抵御契丹的战役。开运三年(946年),再次挥师北伐的杜重威于<a href="./?mention=恒州">恒州</a>率全军投顺,致使后晋防线全面崩溃,契丹主<a href="./?mention=耶律德光">耶律德光</a>遂率军攻破晋都<a href="./?mention=大梁">大梁</a>(今河南开封),建国<a href="./?mention=大辽">大辽</a>。晋亡后,杜重威镇守<a href="./?mention=魏州">魏州</a>。后晋<a href="./?mention=河东节度使">河东节度使</a><a href="./?mention=刘知远">刘知远</a>乘辽军北撤之机,占领中原,建立<a href="./?mention=后汉">后汉</a>。刘知远对地方实力派杜重威采取怀柔政策,遥拜其为<a href="./?mention=太尉">太尉</a>、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拒不受命,并联合辽军抵抗,坚守魏州,直至粮尽,方<a href="./?mention=素服">素服</a>出降于后汉,被任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a href="./?mention=中书令">中书令</a>。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病重,临终遗言称要防范杜重威,故宰相<a href="./?mention=苏逢吉">苏逢吉</a>等秘不发丧,诱杀了杜重威父子。<br/>杜重威在后晋开国初年,接连参与讨伐张从宾、范延光、安重荣的叛乱,为维护晋初国内稳定有着积极的贡献,然而其在后晋对契丹的作战中,消极避战,率军投顺,亦直接葬送了后晋的<a href="./?mention=国祚">国祚</a>。<br/>(概述图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