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1850年4月11日—1922年11月21日),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初别号小长芦社人,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等。浙江
嘉兴人,清末民初学者、诗人、
书法家。
沈曾植于
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历官刑部贵州司主事、郎中、
总理衙门章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与
康有为、梁启超等参与成立“
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丁忧离职,后应
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在
两湖书院主讲史学。此后又历任江西广信知府、安徽
提学使、安徽布政使、护理
安徽巡抚。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制度。宣统二年(1910年),因病乞休,从此侨寓上海,号其楼为“海日”,以遗老自居。民国六年(1917年)七月,参与
张勋发动的“
丁巳复辟”,被任为
学部尚书,失败后闲居上海。民国十一年(1922年),沈曾植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沈曾植治学严谨,综览百家,后专治辽、金、元三史,于边疆历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事。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又有“中国大儒”之誉。他还工诗词、书法。其诗宗孟郊,而所作洁净精妙,又近于陆游。书法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碑、帖并治,熔
汉隶、
北碑、
章草为一炉。晚年在政治上趋于保守,在学术、艺术上却富创新,对后人影响颇深。其著述繁富,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注》《海日楼诗集》《
海日楼文集》《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等。
(概述图来源)
沈曾植(1850年4月11日—1922年11月21日),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初别号小长芦社人,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等。浙江<a href="./?mention=嘉兴">嘉兴</a>人,清末民初学者、诗人、<a href="./?mention=书法家">书法家</a>。<br/>沈曾植于<a href="./?mention=光绪">光绪</a>六年(1880年)中进士,历官刑部贵州司主事、郎中、<a href="./?mention=总理衙门">总理衙门</a><a href="./?mention=章京">章京</a>。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与<a href="./?mention=康有为">康有为</a>、梁启超等参与成立“<a href="./?mention=强学会">强学会</a>”。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丁忧离职,后应<a href="./?mention=湖广总督">湖广总督</a><a href="./?mention=张之洞">张之洞</a>之邀,在<a href="./?mention=两湖书院">两湖书院</a>主讲史学。此后又历任江西广信知府、安徽<a href="./?mention=提学使">提学使</a>、安徽布政使、护理<a href="./?mention=安徽巡抚">安徽巡抚</a>。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制度。宣统二年(1910年),因病乞休,从此侨寓上海,号其楼为“海日”,以遗老自居。民国六年(1917年)七月,参与<a href="./?mention=张勋">张勋</a>发动的“<a href="./?mention=丁巳复辟">丁巳复辟</a>”,被任为<a href="./?mention=学部">学部</a>尚书,失败后闲居上海。民国十一年(1922年),沈曾植逝世,享年七十三岁。<br/>沈曾植治学严谨,综览百家,后专治辽、金、元三史,于边疆历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事。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又有“中国大儒”之誉。他还工诗词、书法。其诗宗孟郊,而所作洁净精妙,又近于陆游。书法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碑、帖并治,熔<a href="./?mention=汉隶">汉隶</a>、<a href="./?mention=北碑">北碑</a>、<a href="./?mention=章草">章草</a>为一炉。晚年在政治上趋于保守,在学术、艺术上却富创新,对后人影响颇深。其著述繁富,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注》《海日楼诗集》《<a href="./?mention=海日楼文集">海日楼文集</a>》《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等。<br/>(概述图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