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1426年12月3日 —1499年1月12日 ),初名王悦 ,字世昌。
大名府浚(xùn)县(今河南
浚县)人。
明朝中期名将、诗人。
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
进士第,授
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
巡抚大同。
明宪宗时官至
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为明代因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两位为
王骥、
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亦为首任
三边总制。成化十九年(1483年),权宦
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
安陆。
明孝宗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后以
左都御史之衔
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
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次年,于
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
少保兼
太子太傅。旋受命经略
哈密。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追赠
太傅,
谥号“襄敏”,后世称其为“王襄敏”。
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 ,曾三次出塞,收取
河套地区。他身经十余战,
出奇取胜,动有
成算。又提携
后进,笼络豪俊,深得众心。唯独因交结宦官而受士人诟病。王越亦颇具诗才,其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有《王襄敏集》等传世,今人辑有《王越集》 。
王越(1426年12月3日 —1499年1月12日 ),初名王悦 ,字世昌。<a href="./?mention=大名府">大名府</a>浚(xùn)县(今河南<a href="./?mention=浚县">浚县</a>)人。<a href="./?mention=明朝">明朝</a>中期名将、诗人。<br/><a href="./?mention=景泰">景泰</a>二年(1451年),王越登<a href="./?mention=进士">进士</a>第,授<a href="./?mention=御史">御史</a>。累官右副都御史、<a href="./?mention=巡抚">巡抚</a>大同。<a href="./?mention=明宪宗">明宪宗</a>时官至<a href="./?mention=兵部尚书">兵部尚书</a>,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为明代因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两位为<a href="./?mention=王骥">王骥</a>、<a href="./?mention=王守仁">王守仁</a>)之一,世称“王威宁”。亦为首任<a href="./?mention=三边总制">三边总制</a>。成化十九年(1483年),权宦<a href="./?mention=汪直">汪直</a>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a href="./?mention=安陆">安陆</a>。<br/><a href="./?mention=明孝宗">明孝宗</a>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后以<a href="./?mention=左都御史">左都御史</a>之衔<a href="./?mention=致仕">致仕</a>。弘治十年(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a href="./?mention=太子太保">太子太保</a>,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次年,于<a href="./?mention=贺兰山">贺兰山</a>击破鞑靼,以功进<a href="./?mention=少保">少保</a>兼<a href="./?mention=太子太傅">太子太傅</a>。旋受命经略<a href="./?mention=哈密">哈密</a>。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追赠<a href="./?mention=太傅">太傅</a>,<a href="./?mention=谥号">谥号</a>“襄敏”,后世称其为“王襄敏”。<br/>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 ,曾三次出塞,收取<a href="./?mention=河套">河套</a>地区。他身经十余战,<a href="./?mention=出奇取胜">出奇取胜</a>,动有<a href="./?mention=成算">成算</a>。又提携<a href="./?mention=后进">后进</a>,笼络豪俊,深得众心。唯独因交结宦官而受士人诟病。王越亦颇具诗才,其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有《王襄敏集》等传世,今人辑有《王越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