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发源于
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
热河地区,北起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
辽宁西部,
辽河流域的
西拉木伦河和
老哈河、
大凌河上游。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有分布较为密集的红山文化遗址,被认为是红山文化时期社会上层统治者居住的核心区域,见证了红山文化孕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
赤峰东郊
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
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
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
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
松岭山脉及
努鲁尔虎山之中的
凌源、
喀左东山嘴、
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
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共同签署了《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2023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发现一件龙形蚌饰,这是红山文化早期遗存。
红山文化,发源于<a href="./?mention=东北地区">东北地区</a>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a href="./?mention=热河">热河</a>地区,北起<a href="./?mention=内蒙古">内蒙古</a>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a href="./?mention=辽宁">辽宁</a>西部,<a href="./?mention=辽河">辽河</a>流域的<a href="./?mention=西拉木伦河">西拉木伦河</a>和<a href="./?mention=老哈河">老哈河</a>、<a href="./?mention=大凌河">大凌河</a>上游。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有分布较为密集的红山文化遗址,被认为是红山文化时期社会上层统治者居住的核心区域,见证了红山文化孕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br/>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a href="./?mention=赤峰">赤峰</a>东郊<a href="./?mention=红山后遗址">红山后遗址</a>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a href="./?mention=辽西">辽西</a>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a href="./?mention=朝阳">朝阳</a>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a href="./?mention=考古调查">考古调查</a>,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a href="./?mention=松岭山脉">松岭山脉</a>及<a href="./?mention=努鲁尔虎山">努鲁尔虎山</a>之中的<a href="./?mention=凌源">凌源</a>、<a href="./?mention=喀左">喀左</a>东山嘴、<a href="./?mention=建平">建平</a><a href="./?mention=牛河梁遗址群">牛河梁遗址群</a>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a href="./?mention=文化研究">文化研究</a>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共同签署了《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2023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发现一件龙形蚌饰,这是红山文化早期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