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师(前503-?),复姓
颛孙、名师,字
子张,亦单称张。春秋战国时期
陈国阳城(今河南省淮阳)人。孔子弟子,春秋时儒者。[6]
颛孙师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据《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颛孙师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间困”。他秉性虽孤僻偏激(“师也辟”),但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问何如斯可以从政”。
孔子死后,颛孙师成为儒家八派之一。颛孙师之儒在道德伦理方面,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的理想人格。
颛孙师(前503-?),复姓<a href="./?mention=颛孙">颛孙</a>、名师,字<a href="./?mention=子张">子张</a>,亦单称张。春秋战国时期<a href="./?mention=陈国">陈国</a>阳城(今河南省淮阳)人。孔子弟子,春秋时儒者。[6]<br/>颛孙师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据《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颛孙师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间困”。他秉性虽孤僻偏激(“师也辟”),但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问何如斯可以从政”。<br/>孔子死后,颛孙师成为儒家八派之一。颛孙师之儒在道德伦理方面,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