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738年—902年),是八世纪崛起于
云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由蒙舍诏首领
皮罗阁于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
隋末唐初
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
六诏,分别是
蒙巂诏、
越析诏、
浪穹诏、
邆赕诏、
施浪诏、
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诏皮逻阁兼并其它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南诏政权从此开始。南诏徙都
太和城,唐赐皮逻阁蒙归义,授特进封越国公,又封“云南王”。
天复二年(902年)唐人
郑回的后裔
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
大长和”国。
南诏疆域迅速扩大,东接贵州,西抵
伊洛瓦底江,南达
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接
越南边境,西南接
骠国(缅甸),西北接
剑川,东北达
宜宾。南诏建立制度,修筑道路,设置城邑,改善交通,加强与周边国家交往,以纺织、金银器加工为代表的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南诏纺织的锦缎水平直逼闻名当时的蜀锦。冶金业发展很快,
南诏剑闻名于世。建筑风格和砖瓦制作呈现唐代风韵。
南诏的建立是西南民族和其它各民族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汉族与西南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南诏国(738年—902年),是八世纪崛起于<a href="./?mention=云南">云南</a>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由蒙舍诏首领<a href="./?mention=皮罗阁">皮罗阁</a>于<a href="./?mention=唐">唐</a><a href="./?mention=开元">开元</a>二十六年(738年)建立。<br/>隋末唐初<a href="./?mention=洱海">洱海</a>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a href="./?mention=六诏">六诏</a>,分别是<a href="./?mention=蒙巂诏">蒙巂诏</a>、<a href="./?mention=越析诏">越析诏</a>、<a href="./?mention=浪穹诏">浪穹诏</a>、<a href="./?mention=邆赕诏">邆赕诏</a>、<a href="./?mention=施浪诏">施浪诏</a>、<a href="./?mention=蒙舍诏">蒙舍诏</a>。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诏皮逻阁兼并其它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南诏政权从此开始。南诏徙都<a href="./?mention=太和城">太和城</a>,唐赐皮逻阁蒙归义,授特进封越国公,又封“云南王”。<a href="./?mention=天复">天复</a>二年(902年)唐人<a href="./?mention=郑回">郑回</a>的后裔<a href="./?mention=郑买嗣">郑买嗣</a>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a href="./?mention=大长和">大长和</a>”国。<br/>南诏疆域迅速扩大,东接贵州,西抵<a href="./?mention=伊洛瓦底江">伊洛瓦底江</a>,南达<a href="./?mention=西双版纳">西双版纳</a>,北接大渡河;东南接<a href="./?mention=越南">越南</a>边境,西南接<a href="./?mention=骠国">骠国</a>(缅甸),西北接<a href="./?mention=剑川">剑川</a>,东北达<a href="./?mention=宜宾">宜宾</a>。南诏建立制度,修筑道路,设置城邑,改善交通,加强与周边国家交往,以纺织、金银器加工为代表的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南诏纺织的锦缎水平直逼闻名当时的蜀锦。冶金业发展很快,<a href="./?mention=南诏剑">南诏剑</a>闻名于世。建筑风格和砖瓦制作呈现唐代风韵。<br/>南诏的建立是西南民族和其它各民族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汉族与西南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