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
李攀龙、
王世贞、
谢榛、
宗臣、
梁有誉、
徐中行、
吴国伦、
余日德、
张佳胤。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因在
前七子之后,受
李梦阳、
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
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
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
李攀龙、
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
李梦阳、
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
徐中行、
梁有誉、
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
谢榛、
吴国伦。后谢榛与李交恶,被黜,
余日德、
张佳胤加入。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a href="./?mention=李攀龙">李攀龙</a>、<a href="./?mention=王世贞">王世贞</a>、<a href="./?mention=谢榛">谢榛</a>、<a href="./?mention=宗臣">宗臣</a>、<a href="./?mention=梁有誉">梁有誉</a>、<a href="./?mention=徐中行">徐中行</a>、<a href="./?mention=吴国伦">吴国伦</a>、<a href="./?mention=余日德">余日德</a>、<a href="./?mention=张佳胤">张佳胤</a>。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br/>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因在<a href="./?mention=前七子">前七子</a>之后,受<a href="./?mention=李梦阳">李梦阳</a>、<a href="./?mention=何景明">何景明</a>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br/>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a href="./?mention=秦汉">秦汉</a>,诗必盛唐。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a href="./?mention=进士出身">进士出身</a>任职于京师的<a href="./?mention=李攀龙">李攀龙</a>、<a href="./?mention=王世贞">王世贞</a>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a href="./?mention=李梦阳">李梦阳</a>、<a href="./?mention=何景明">何景明</a>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a href="./?mention=徐中行">徐中行</a>、<a href="./?mention=梁有誉">梁有誉</a>、<a href="./?mention=宗臣">宗臣</a>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a href="./?mention=谢榛">谢榛</a>、<a href="./?mention=吴国伦">吴国伦</a>。后谢榛与李交恶,被黜,<a href="./?mention=余日德">余日德</a>、<a href="./?mention=张佳胤">张佳胤</a>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