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隶属于安徽省
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介于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之间,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市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
滁河与滁州市
全椒县毗邻,东北与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
南京、
马鞍山、
芜湖三大城市。总面积1319平方千米,下辖9个镇;截至2022年,和县户籍人口533888人。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民国元年(1911年)11月12日,改和州为和县。2011年8月,和县(除
沈巷镇)划入马鞍山市。和县有“和县猿人”、霸王祠、天门山、陋室等历史文化遗址。唐代诗人
张籍、宋代歌豪杜默、明代诗人
戴重、清代画家
戴本孝等都是和州人。和县哺育了当代草圣
林散之,养育了奥运会上中国首枚金牌获得者
许海峰。
2022年,和县地区生产总值353.47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1.29亿元、153.97亿元和168.2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8.9:43.6:47.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9万元。
和县,隶属于安徽省<a href="./?mention=马鞍山市">马鞍山市</a>,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介于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之间,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市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a href="./?mention=滁河">滁河</a>与滁州市<a href="./?mention=全椒县">全椒县</a>毗邻,东北与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a href="./?mention=南京">南京</a>、<a href="./?mention=马鞍山">马鞍山</a>、<a href="./?mention=芜湖">芜湖</a>三大城市。总面积1319平方千米,下辖9个镇;截至2022年,和县户籍人口533888人。<br/>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民国元年(1911年)11月12日,改和州为和县。2011年8月,和县(除<a href="./?mention=沈巷镇">沈巷镇</a>)划入马鞍山市。和县有“和县猿人”、霸王祠、天门山、陋室等历史文化遗址。唐代诗人<a href="./?mention=张籍">张籍</a>、宋代歌豪杜默、明代诗人<a href="./?mention=戴重">戴重</a>、清代画家<a href="./?mention=戴本孝">戴本孝</a>等都是和州人。和县哺育了当代草圣<a href="./?mention=林散之">林散之</a>,养育了奥运会上中国首枚金牌获得者<a href="./?mention=许海峰">许海峰</a>。<br/>2022年,和县地区生产总值353.47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1.29亿元、153.97亿元和168.2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8.9:43.6:47.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