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八病”,是齐梁时期发现并运用于
诗歌创作的
声律要求。
四声:魏晋以来,中国
声韵学受印度
梵音学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齐代,竟陵王
萧子良开西邸,
沈约、
谢朓、
王融等“
竟陵八友”日相联句赠答,探讨诗艺。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已佚)。四声是声律论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八病:沈约《四声谱》根据汉字四声和
双声叠韵的特点,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
上尾、
蜂腰、
鹤膝、大韵、小韵、旁纽、
正纽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
周颙、沈约等人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务求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四声八病”这一声律要求是
永明体产生的基础。它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加诗歌
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
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四声八病的要求过于精密繁琐,给诗歌创作带来不少困难。
“四声八病”,是齐梁时期发现并运用于<a href="./?mention=诗歌创作">诗歌创作</a>的<a href="./?mention=声律">声律</a>要求。<br/>四声:魏晋以来,中国<a href="./?mention=声韵学">声韵学</a>受印度<a href="./?mention=梵音">梵音</a>学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齐代,竟陵王<a href="./?mention=萧子良">萧子良</a>开西邸,<a href="./?mention=沈约">沈约</a>、<a href="./?mention=谢朓">谢朓</a>、<a href="./?mention=王融">王融</a>等“<a href="./?mention=竟陵八友">竟陵八友</a>”日相联句赠答,探讨诗艺。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已佚)。四声是声律论提出的前提和基础。<br/><a href="./?mention=八病">八病</a>:沈约《四声谱》根据汉字四声和<a href="./?mention=双声叠韵">双声叠韵</a>的特点,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a href="./?mention=上尾">上尾</a>、<a href="./?mention=蜂腰">蜂腰</a>、<a href="./?mention=鹤膝">鹤膝</a>、大韵、小韵、旁纽、<a href="./?mention=正纽">正纽</a>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br/>周颙、沈约等人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务求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四声八病”这一声律要求是<a href="./?mention=永明体">永明体</a>产生的基础。它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加诗歌<a href="./?mention=艺术形式">艺术形式</a>的美感、增强诗歌的<a href="./?mention=艺术效果">艺术效果</a>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四声八病的要求过于精密繁琐,给诗歌创作带来不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