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农是朝廷管理
国家财政的
官职,为九卿之一。
《周礼》天官之属有大府(即太府),辅佐太宰掌理贡赋之事。秦设
治粟内史,汉初沿置。
汉景帝改治粟内使为大农令,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改为大司农。
新莽时称
羲和,后又改为
纳言,东汉时复称大司农。汉末以后,财政收支划归太仓尚书、
度支尚书、
户部尚书,大司农逐渐变成不管财政、会计,主要掌国家
仓廪之官,称
司农卿。宋神宗时司农卿主管变法事务。元代设大司农,但其职权仅负责农桑水利事。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西汉时,大司农掌
钱谷,为国家财政长官,与管理皇帝私财的
少府并列。属官有
太仓、
均输、
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
斡官、铁市两长、丞,及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共六十五长、丞。西汉时大司农每年从百姓赋敛所得达四十馀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大司农支付。官田和煮盐、冶铁和其它官营的手工业也都归大司农主管。
东汉后盐铁划归郡国管理。此后财政权责逐渐被其它理财之官划分。
大司农是朝廷管理<a href="./?mention=国家财政">国家财政</a>的<a href="./?mention=官职">官职</a>,为九卿之一。<br/>《周礼》天官之属有大府(即太府),辅佐太宰掌理贡赋之事。秦设<a href="./?mention=治粟内史">治粟内史</a>,汉初沿置。<a href="./?mention=汉景帝">汉景帝</a>改治粟内使为大农令,<a href="./?mention=汉武帝">汉武帝</a>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改为大司农。<a href="./?mention=新莽">新莽</a>时称<a href="./?mention=羲和">羲和</a>,后又改为<a href="./?mention=纳言">纳言</a>,东汉时复称大司农。汉末以后,财政收支划归太仓尚书、<a href="./?mention=度支尚书">度支尚书</a>、<a href="./?mention=户部尚书">户部尚书</a>,大司农逐渐变成不管财政、会计,主要掌国家<a href="./?mention=仓廪之官">仓廪之官</a>,称<a href="./?mention=司农卿">司农卿</a>。宋神宗时司农卿主管变法事务。元代设大司农,但其职权仅负责农桑水利事。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br/>西汉时,大司农掌<a href="./?mention=钱谷">钱谷</a>,为国家财政长官,与管理皇帝私财的<a href="./?mention=少府">少府</a>并列。属官有<a href="./?mention=太仓">太仓</a>、<a href="./?mention=均输">均输</a>、<a href="./?mention=平准">平准</a>、都内、籍田五令、丞,<a href="./?mention=斡官">斡官</a>、铁市两长、丞,及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共六十五长、丞。西汉时大司农每年从百姓赋敛所得达四十馀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大司农支付。官田和煮盐、冶铁和其它官营的手工业也都归大司农主管。<br/>东汉后盐铁划归郡国管理。此后财政权责逐渐被其它理财之官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