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是流传于中原五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声腔属于梆子腔系统,流行地区以曹州(今菏泽市)为中心,跨冀、鲁、豫、苏、皖越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今淮阳),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济宁、兖州,号称流行五省八州。由于它的
定弦、
唱腔都比号称高调的
山东梆子、定名反调的横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称为平调。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5斤多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称为大梆戏、大油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通称为大平调。 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平调是流传于中原五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声腔属于梆子腔系统,流行地区以曹州(今菏泽市)为中心,跨冀、鲁、豫、苏、皖越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今淮阳),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济宁、兖州,号称流行五省八州。由于它的<a href="./?mention=定弦">定弦</a>、<a href="./?mention=唱腔">唱腔</a>都比号称高调的<a href="./?mention=山东梆子">山东梆子</a>、定名反调的横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称为平调。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5斤多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称为大梆戏、大油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通称为大平调。 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br/>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a href="./?mention=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