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约656年-712年),一名少连,字延清,
虢州弘农(今河南省
灵宝市)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朝大臣,左骁卫郎将
宋令文之子。[15]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等职。天授元年(690年),与杨炯同为宫中习艺馆学士。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为洛州参军,陪宫中游宴应制。神龙元年(705年),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遇赦北归,召为鸿胪主簿;谄事太平公主,迁户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知贡举。依附于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所嫉,揭发主持贡举的贪贿事宜,外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后,坐罪流放钦州。先天元年(712年),赐死于桂林[13]。
宋之问与
沈佺期齐名,时称“
沈宋”,他大力创作五律,取法汉魏古诗创作
五古,善写
五言排律,被
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在山水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对盛唐诗人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原集已佚,有辑本《
宋之问集》二卷。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一名少连,字延清,<a href="./?mention=虢州">虢州</a><a href="./?mention=弘农">弘农</a>(今河南省<a href="./?mention=灵宝">灵宝</a>市)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朝大臣,左骁卫郎将<a href="./?mention=宋令文">宋令文</a>之子。[15]<br/>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等职。天授元年(690年),与杨炯同为宫中习艺馆学士。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为洛州参军,陪宫中游宴应制。神龙元年(705年),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遇赦北归,召为鸿胪主簿;谄事太平公主,迁户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知贡举。依附于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所嫉,揭发主持贡举的贪贿事宜,外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后,坐罪流放钦州。先天元年(712年),赐死于桂林[13]。<br/>宋之问与<a href="./?mention=沈佺期">沈佺期</a>齐名,时称“<a href="./?mention=沈宋">沈宋</a>”,他大力创作五律,取法汉魏古诗创作<a href="./?mention=五古">五古</a>,善写<a href="./?mention=五言排律">五言排律</a>,被<a href="./?mention=胡应麟">胡应麟</a>誉为初唐之冠,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在山水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对盛唐诗人<a href="./?mention=王维">王维</a>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原集已佚,有辑本《<a href="./?mention=宋之问集">宋之问集</a>》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