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恪(483年-515年),鲜卑族拓跋部人,[20]孝文帝元宏与文昭皇后高照容之子,中国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
太和七年(483年),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年(496年),册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南征病逝后,元恪继位。由咸阳王元禧、尚书令王肃等6人辅政,于景明二年(501年)亲政。在位基本遵循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厉行汉化的大政方针,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废除了所行子贵母死之制。继续与南朝齐、梁相争,在一系列边境战争中,西面夺得汉中,东面将战线推进至淮河以南。先后诛杀元禧、元勰、元愉等父辈诸王,之后委政于舅氏高肇,政治腐败,吏部标价卖官,北魏逐渐由盛转衰。于延昌四年(515年)去世,太子元诩继位,死后葬于景陵。
元恪在统治期间,北魏的国势盛极一时、达到巅峰。还扩建洛阳,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延续父亲的汉化改革,巩固了父亲元宏的汉化改革成果。但是,也开了败北魏之家的先河,在统治后期,朝政已开始紊乱,各种贪污腐败也日渐猖獗。[18]《魏书》中评价宣武帝称:“世宗承圣考(即孝文帝)德业,天下想望风化,垂拱无为,边徼稽服。而宽以摄下,从容不断,太和之风替矣。”[19]
元恪(483年-515年),鲜卑族拓跋部人,[20]孝文帝元宏与文昭皇后高照容之子,中国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br/>太和七年(483年),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年(496年),册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南征病逝后,元恪继位。由咸阳王元禧、尚书令王肃等6人辅政,于景明二年(501年)亲政。在位基本遵循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厉行汉化的大政方针,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废除了所行子贵母死之制。继续与南朝齐、梁相争,在一系列边境战争中,西面夺得汉中,东面将战线推进至淮河以南。先后诛杀元禧、元勰、元愉等父辈诸王,之后委政于舅氏高肇,政治腐败,吏部标价卖官,北魏逐渐由盛转衰。于延昌四年(515年)去世,太子元诩继位,死后葬于景陵。<br/>元恪在统治期间,北魏的国势盛极一时、达到巅峰。还扩建洛阳,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延续父亲的汉化改革,巩固了父亲元宏的汉化改革成果。但是,也开了败北魏之家的先河,在统治后期,朝政已开始紊乱,各种贪污腐败也日渐猖獗。[18]《魏书》中评价宣武帝称:“世宗承圣考(即孝文帝)德业,天下想望风化,垂拱无为,边徼稽服。而宽以摄下,从容不断,太和之风替矣。”[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