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文(1634年-1691年),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探花徐乾学、徐秉义之弟,兄弟三人皆官贵文名,号称“昆山三徐”、斋号“集义居”。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第一,顺治帝称徐元文为“佳状元”,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授
翰林院修撰。康熙十八年,出任修《
明史》总裁,荐
万斯同入史局。升
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康熙称赞他:“徐元文为祭酒,规条严肃,满洲子弟不率教者,辄加挞责,人人敬畏。后人不能及也。”后任
左都御史,官至
文华殿大学士兼
翰林院掌院学士。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隔年,清廷为建立界碑,用汉、满、蒙、拉丁、俄五种文字将条约刻于碑上。刻碑汉文由徐元文根据《实录本》润饰写定,前有徐元文所写序言。《清朝通志》《清朝经世文篇》《中俄约章会要》所载即为徐元文汉文本,一共有六条。徐元文与其兄长徐乾学、
徐秉义都是进士出身,很有名望,号称“昆山三徐”。
顾炎武曾勖勉徐元文:“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论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江南江西总督
傅拉塔弹劾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共十五款,被解职。闰七月二七日“惊悸呕血而死”,享年五十八岁。著有《含经堂集》《得树园诗集》。
徐元文(1634年-1691年),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探花徐乾学、徐秉义之弟,兄弟三人皆官贵文名,号称“昆山三徐”、斋号“集义居”。<br/>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第一,顺治帝称徐元文为“佳状元”,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授<a href="./?mention=翰林院">翰林院</a><a href="./?mention=修撰">修撰</a>。康熙十八年,出任修《<a href="./?mention=明史">明史</a>》总裁,荐<a href="./?mention=万斯同">万斯同</a>入史局。升<a href="./?mention=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a>,充经筵讲官。康熙称赞他:“徐元文为祭酒,规条严肃,满洲子弟不率教者,辄加挞责,人人敬畏。后人不能及也。”后任<a href="./?mention=左都御史">左都御史</a>,官至<a href="./?mention=文华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a>兼<a href="./?mention=翰林院掌院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a>。<br/>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a href="./?mention=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a>》签订后的隔年,清廷为建立界碑,用汉、满、蒙、拉丁、俄五种文字将条约刻于碑上。刻碑汉文由徐元文根据《实录本》润饰写定,前有徐元文所写序言。《清朝通志》《清朝经世文篇》《中俄约章会要》所载即为徐元文汉文本,一共有六条。徐元文与其兄长徐乾学、<a href="./?mention=徐秉义">徐秉义</a>都是进士出身,很有名望,号称“昆山三徐”。<a href="./?mention=顾炎武">顾炎武</a>曾勖勉徐元文:“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论今。”<br/>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江南江西总督<a href="./?mention=傅拉塔">傅拉塔</a>弹劾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共十五款,被解职。闰七月二七日“惊悸呕血而死”,享年五十八岁。著有《含经堂集》《得树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