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19]姬姓,[21]名周,一作纠,又名周子[19]或孙周,惠伯谈(姬谈)次子,晋襄公曾孙,春秋时期晋国君主。[19]
前573年,晋悼公即位。面对内忧外患,晋悼公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晋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改善了民生。在整顿内政卓有成效之后,调整对外政策,谋求延续晋国的霸业,实现中兴。使得除楚、秦之外的诸侯皆与晋会盟,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前558年,晋悼公死,立太子彪为君,是为晋平公。[18]
晋悼公的改革缓和了晋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力,是社会的一次进步。经他的治理,使文公时形成的卿大夫礼让之风得以发扬光大。出现了“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君明、臣忠、上让、下竞”的可喜局面。对外,逐鹿中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完成了“疲楚服郑”,恢复了晋国霸权大业。[18]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19]姬姓,[21]名周,一作纠,又名周子[19]或孙周,惠伯谈(姬谈)次子,晋襄公曾孙,春秋时期晋国君主。[19]<br/>前573年,晋悼公即位。面对内忧外患,晋悼公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晋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改善了民生。在整顿内政卓有成效之后,调整对外政策,谋求延续晋国的霸业,实现中兴。使得除楚、秦之外的诸侯皆与晋会盟,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前558年,晋悼公死,立太子彪为君,是为晋平公。[18]<br/>晋悼公的改革缓和了晋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力,是社会的一次进步。经他的治理,使文公时形成的卿大夫礼让之风得以发扬光大。出现了“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君明、臣忠、上让、下竞”的可喜局面。对外,逐鹿中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完成了“疲楚服郑”,恢复了晋国霸权大业。[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