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
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
天津市)人,祖先于
明朝永乐时期从
武进迁至
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
叶企孙、
潘光旦、
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a href="./?mention=直隶省">直隶省</a><a href="./?mention=天津府">天津府</a><a href="./?mention=天津县">天津县</a>(今<a href="./?mention=天津市">天津市</a>)人,祖先于<a href="./?mention=明朝">明朝</a><a href="./?mention=永乐">永乐</a>时期从<a href="./?mention=武进">武进</a>迁至<a href="./?mention=北京">北京</a>,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br/>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a href="./?mention=叶企孙">叶企孙</a>、<a href="./?mention=潘光旦">潘光旦</a>、<a href="./?mention=陈寅恪">陈寅恪</a>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