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补宣(1922年2月5日-2019年8月31日),出生于江苏
无锡,热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与传热学带头人。
1943年王补宣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7年7月赴美留学,1949年获得
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学位;1950年回到中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1952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任副教授;1956年参与国家长期科学规划动力部分;1957年在
清华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本科专业;1962年参与学科规划工程热物理部分的制定;1978年参与国家科技规划技术科学部分的制定。1981年创建国际太阳能学会中国分组,并担任主席;1982年为研究生培养所撰专著《工程传热传质学》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986年获得
世界能源理事会颁发的能源为人类服务奖;1998年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10月在获得中国传热传质终身成就奖。2019年8月31日,王补宣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王补宣的学术研究涉及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热物性、动力机械、能源系统规划、热湿环境预示和控制以及模拟监测技术等领域。其中,他创立了高速流动膜沸腾传热理论,深化了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理论与应用技术,提出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规划,发展了新型测试监控方法。
王补宣(1922年2月5日-2019年8月31日),出生于江苏<a href="./?mention=无锡">无锡</a>,热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与传热学带头人。<br/>1943年王补宣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7年7月赴美留学,1949年获得<a href="./?mention=美国普渡大学">美国普渡大学</a>机械工程系硕士学位;1950年回到中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1952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任副教授;1956年参与国家长期科学规划动力部分;1957年在<a href="./?mention=清华大学">清华大学</a>创办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本科专业;1962年参与学科规划工程热物理部分的制定;1978年参与国家科技规划技术科学部分的制定。1981年创建国际太阳能学会中国分组,并担任主席;1982年为研究生培养所撰专著《工程传热传质学》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986年获得<a href="./?mention=世界能源理事会">世界能源理事会</a>颁发的能源为人类服务奖;1998年获得<a href="./?mention=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a>;2016年10月在获得中国传热传质终身成就奖。2019年8月31日,王补宣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br/>王补宣的学术研究涉及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热物性、动力机械、能源系统规划、热湿环境预示和控制以及模拟监测技术等领域。其中,他创立了高速流动膜沸腾传热理论,深化了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理论与应用技术,提出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规划,发展了新型测试监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