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
浙江绍兴)人,清代
史学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目录学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
方志学奠基人。
少性耽典籍,雅好史学。从刘文蔚、童钰游,习闻黄宗羲之说,学遂日进。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迟至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方中
进士,时年41岁。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漂泊异乡四十多年的章学诚返回故里。
嘉庆五年(1800年),贫病交迫,双目失明。次年(1801年)十一月卒,葬
山阴芳坞。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他一生
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曾先后主修《和州志》《
永清县志》《
亳州志》《
湖北通志》等十多部
志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并用毕生精力撰写了《
文史通义》《
校雠通义》《
史籍考》等论著,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
史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
文史通义》与唐代
刘知几的《
史通》齐名,并为中国古代
史学理论的“双璧”。其著作《校雠通义》是目录学理论专着。在文献分类、编目、着录等方面,他主张书目分类体系及类目设置应随学术的发展和图书的变化而变化,提出撰写类叙和提要、编制索引、采用互着和别裁等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方法。
图片来源:《方志馆史话》
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a href="./?mention=浙江">浙江</a><a href="./?mention=绍兴">绍兴</a>)人,清代<a href="./?mention=史学家">史学家</a>、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目录学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a href="./?mention=方志学">方志学</a>奠基人。<br/>少性耽典籍,雅好史学。从刘文蔚、童钰游,习闻黄宗羲之说,学遂日进。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迟至<a href="./?mention=乾隆">乾隆</a>四十三年(1778年)方中<a href="./?mention=进士">进士</a>,时年41岁。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漂泊异乡四十多年的章学诚返回故里。<a href="./?mention=嘉庆">嘉庆</a>五年(1800年),贫病交迫,双目失明。次年(1801年)十一月卒,葬<a href="./?mention=山阴">山阴</a>芳坞。<br/>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他一生<a href="./?mention=颠沛流离">颠沛流离</a>,穷困潦倒,曾先后主修《和州志》《<a href="./?mention=永清县志">永清县志</a>》《<a href="./?mention=亳州志">亳州志</a>》《<a href="./?mention=湖北通志">湖北通志</a>》等十多部<a href="./?mention=志书">志书</a>,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并用毕生精力撰写了《<a href="./?mention=文史通义">文史通义</a>》《<a href="./?mention=校雠通义">校雠通义</a>》《<a href="./?mention=史籍考">史籍考</a>》等论著,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a href="./?mention=史学理论">史学理论</a>,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a href="./?mention=文史通义">文史通义</a>》与唐代<a href="./?mention=刘知几">刘知几</a>的《<a href="./?mention=史通">史通</a>》齐名,并为中国古代<a href="./?mention=史学理论">史学理论</a>的“双璧”。其著作《校雠通义》是目录学理论专着。在文献分类、编目、着录等方面,他主张书目分类体系及类目设置应随学术的发展和图书的变化而变化,提出撰写类叙和提要、编制索引、采用互着和别裁等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方法。<br/>图片来源:《方志馆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