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病毒,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类病毒是一类环状闭合的单链RNA分子,分子量约105Da(“
真病毒”为106~108Da),含246~401个
核苷酸。类病毒仅为裸露的RNA分子,棒状结构,无
衣壳蛋白及mRNA活性。为了和病毒加以区分,故命名为类病毒。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
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类病毒能耐受紫外线和作用于蛋白质的各种理化因素,如
蛋白酶,
胰蛋白酶,尿素等都不敏感,不被蛋白酶或
脱氧核糖核酸(DNA)酶破坏,但对
RNA酶极为敏感。
类病毒与病毒不同的是,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为共价闭合的单链RNA分子,呈棒状结构,这和
朊病毒相反,由一些
碱基配对的双链区和不配对的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而成。1971由美国植物病理学家 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病原时发现。能侵染
高等植物,利用
宿主细胞中的
酶类进行
RNA的自我复制,引起特定症状或引起植株死亡。类病毒的分子量在0.5~1.2×10^5左右。
类病毒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
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它可通过植物表面的机械损伤感染
高等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也可以通过花粉和种子
垂直传播。已发现的类病毒达40多种,其中多为植物类病毒。植物类病毒能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番茄簇顶病,
柑桔裂皮病,黄瓜
白果病,
椰子死亡病等,危害很大。防治的方法主要选择无感的种子和繁殖体,以及防止机械传播。
类病毒,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类病毒是一类环状闭合的单链RNA分子,分子量约105Da(“<a href="./?mention=真病毒">真病毒</a>”为106~108Da),含246~401个<a href="./?mention=核苷酸">核苷酸</a>。类病毒仅为裸露的RNA分子,棒状结构,无<a href="./?mention=衣壳蛋白">衣壳蛋白</a>及mRNA活性。为了和病毒加以区分,故命名为类病毒。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a href="./?mention=碱基">碱基</a>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类病毒能耐受紫外线和作用于蛋白质的各种理化因素,如<a href="./?mention=蛋白酶">蛋白酶</a>,<a href="./?mention=胰蛋白酶">胰蛋白酶</a>,尿素等都不敏感,不被蛋白酶或<a href="./?mention=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a>(DNA)酶破坏,但对<a href="./?mention=RNA酶">RNA酶</a>极为敏感。<br/>类病毒与病毒不同的是,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为共价闭合的单链RNA分子,呈棒状结构,这和<a href="./?mention=朊病毒">朊病毒</a>相反,由一些<a href="./?mention=碱基">碱基</a>配对的双链区和不配对的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而成。1971由美国植物病理学家 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病原时发现。能侵染<a href="./?mention=高等植物">高等植物</a>,利用<a href="./?mention=宿主细胞">宿主细胞</a>中的<a href="./?mention=酶类">酶类</a>进行<a href="./?mention=RNA">RNA</a>的自我复制,引起特定症状或引起植株死亡。类病毒的分子量在0.5~1.2×10^5左右。<br/>类病毒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a href="./?mention=宿主细胞">宿主细胞</a>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它可通过植物表面的机械损伤感染<a href="./?mention=高等植物">高等植物</a>,并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也可以通过花粉和种子<a href="./?mention=垂直传播">垂直传播</a>。已发现的类病毒达40多种,其中多为植物类病毒。植物类病毒能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番茄簇顶病,<a href="./?mention=柑桔">柑桔</a>裂皮病,黄瓜<a href="./?mention=白果">白果</a>病,<a href="./?mention=椰子">椰子</a>死亡病等,危害很大。防治的方法主要选择无感的种子和繁殖体,以及防止机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