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又字无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北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官员。
袁宗道本姓“元”,明隆庆五年(1571年)袁宗道应
童子试,督学奇之,以为其姓不利首榜,易为“袁”,后其弟袁宏道、袁中道继之,公安“元”姓遂更为“袁”。万历七年(1579年)中举人,次年其舅父龚仲敏于城南结“阳春社”讲业,袁宗道兄弟相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选
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十七年(1589年),授
翰林编修。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升任右春坊右庶子,皇长子经筵讲官。次年,与宏道于城西崇国寺结“蒲桃社”;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任东宫詹事府詹事,不久卒于任。
袁宗道、
袁宏道与
袁中道三兄弟,时称“
三袁”。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
公安派”。“公安派”的理论主张扭转了文坛的文风,对打破拟古主义的陈腐格局是强有力的。[3]对明代后期的文学革新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著有《
白苏斋类集》22卷等。
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又字无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北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官员。<br/>袁宗道本姓“元”,明隆庆五年(1571年)袁宗道应<a href="./?mention=童子试">童子试</a>,督学奇之,以为其姓不利首榜,易为“袁”,后其弟袁宏道、袁中道继之,公安“元”姓遂更为“袁”。万历七年(1579年)中举人,次年其舅父龚仲敏于城南结“阳春社”讲业,袁宗道兄弟相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选<a href="./?mention=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a>。万历十七年(1589年),授<a href="./?mention=翰林编修">翰林编修</a>。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升任右春坊右庶子,皇长子经筵讲官。次年,与宏道于城西崇国寺结“蒲桃社”;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任东宫詹事府詹事,不久卒于任。<br/>袁宗道、<a href="./?mention=袁宏道">袁宏道</a>与<a href="./?mention=袁中道">袁中道</a>三兄弟,时称“<a href="./?mention=三袁">三袁</a>”。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a href="./?mention=公安派">公安派</a>”。“公安派”的理论主张扭转了文坛的文风,对打破拟古主义的陈腐格局是强有力的。[3]对明代后期的文学革新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著有《<a href="./?mention=白苏斋类集">白苏斋类集</a>》22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