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592年—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
杭州市富阳区)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
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
许询后代。
出身高阳许氏,少有文名。隋大业年间中秀才,后担任书佐。其父许善心被杀之后投奔
瓦岗军,被
李密任命为记室。李密兵败之后投奔唐朝,补
涟州别驾,秦王
李世民问其才学召为秦府学士,贞观八年(634年)任著作郎、监修国史,不久迁中书舍人。贞观十年(636年)因事贬官,任
洪州都督府司马,之后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其间参与了《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因此被封为高阳县男,太宗李世民征讨
高句丽期间,许敬宗因起草诏书得体而深受太宗欣赏,在
岑文本死后以本官检校中书侍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高宗
李治即位后,代
于志宁为礼部尚书。
永徽五年(654年),因支持立
武则天为后而官运亨通,先后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之职,显庆元年(656年)升任侍中,仍监修国史。次年进爵高阳郡公,同年代
李义府为中书令。龙朔二年(662年)拜右相,加光禄大夫头衔。次年又任太子少师、加
同东西台三品。至此位极人臣。咸亨元年(670年)以
特进的身份致仕。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时年81岁。赠
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缪”,后改“恭”。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编诗二十七首。
许敬宗(592年—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a href="./?mention=杭州市">杭州市</a><a href="./?mention=富阳区">富阳区</a>)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a href="./?mention=许善心">许善心</a>之子,东晋名士<a href="./?mention=许询">许询</a>后代。<br/>出身高阳许氏,少有文名。隋大业年间中秀才,后担任书佐。其父许善心被杀之后投奔<a href="./?mention=瓦岗军">瓦岗军</a>,被<a href="./?mention=李密">李密</a>任命为记室。李密兵败之后投奔唐朝,补<a href="./?mention=涟州">涟州</a>别驾,秦王<a href="./?mention=李世民">李世民</a>问其才学召为秦府学士,贞观八年(634年)任著作郎、监修国史,不久迁中书舍人。贞观十年(636年)因事贬官,任<a href="./?mention=洪州">洪州</a>都督府司马,之后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其间参与了《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因此被封为高阳县男,太宗李世民征讨<a href="./?mention=高句丽">高句丽</a>期间,许敬宗因起草诏书得体而深受太宗欣赏,在<a href="./?mention=岑文本">岑文本</a>死后以本官检校中书侍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高宗<a href="./?mention=李治">李治</a>即位后,代<a href="./?mention=于志宁">于志宁</a>为礼部尚书。<br/>永徽五年(654年),因支持立<a href="./?mention=武则天">武则天</a>为后而官运亨通,先后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之职,显庆元年(656年)升任侍中,仍监修国史。次年进爵高阳郡公,同年代<a href="./?mention=李义府">李义府</a>为中书令。龙朔二年(662年)拜右相,加光禄大夫头衔。次年又任太子少师、加<a href="./?mention=同东西台三品">同东西台三品</a>。至此位极人臣。咸亨元年(670年)以<a href="./?mention=特进">特进</a>的身份致仕。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时年81岁。赠<a href="./?mention=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a>,谥曰“缪”,后改“恭”。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编诗二十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