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
长孙晟之子,太宗皇后之兄。[63]中国唐初宰相、外戚。[65]
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
高士廉抚养,与唐太宗
李世民为好友。[66]
唐高祖太原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唐
武德九年(626年),策划和组织“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即位后,任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贞观中,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
贞观十一年(637年),谏止功臣世袭刺史的错误措施。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危,授遗命辅佐朝政。
永徽四年(653年),主持审理
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六年(655年),反对立
武昭仪为皇后未果。显庆四年(659年),武后意旨,使人诬告其谋反,流放
黔州,被迫自缢而死,[67]享年63岁,[68]葬于乌江江畔令旗山下(今武隆县江口镇乌江村)。上元元年(674年),平反昭雪,迁葬
昭陵。[69]
长孙无忌作为
唐朝的开国元勋,不居功,不自傲,尽力协助
唐太宗、
唐高宗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70]长孙无忌在唐代法制建设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受诏与
房玄龄颁行的《
贞观律》奠定了集我国封建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律学的一大杰作。[71]其著有《新曲二首》《灞桥待李将军》等。[72]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a href="./?mention=长孙晟">长孙晟</a>之子,太宗皇后之兄。[63]中国唐初宰相、外戚。[65]<br/>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a href="./?mention=高士廉">高士廉</a>抚养,与唐太宗<a href="./?mention=李世民">李世民</a>为好友。[66]<a href="./?mention=唐高祖">唐高祖</a><a href="./?mention=太原起兵">太原起兵</a>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唐<a href="./?mention=武德">武德</a>九年(626年),策划和组织“<a href="./?mention=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a>”,<a href="./?mention=李世民">李世民</a>即位后,任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贞观中,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a href="./?mention=贞观">贞观</a>十一年(637年),谏止功臣世袭刺史的错误措施。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危,授遗命辅佐朝政。<a href="./?mention=永徽">永徽</a>四年(653年),主持审理<a href="./?mention=房遗爱">房遗爱</a>谋反案。永徽六年(655年),反对立<a href="./?mention=武昭仪">武昭仪</a>为皇后未果。显庆四年(659年),武后意旨,使人诬告其谋反,流放<a href="./?mention=黔州">黔州</a>,被迫自缢而死,[67]享年63岁,[68]葬于乌江江畔令旗山下(今武隆县江口镇乌江村)。上元元年(674年),平反昭雪,迁葬<a href="./?mention=昭陵">昭陵</a>。[69]<br/>长孙无忌作为<a href="./?mention=唐朝">唐朝</a>的开国元勋,不居功,不自傲,尽力协助<a href="./?mention=唐太宗">唐太宗</a>、<a href="./?mention=唐高宗">唐高宗</a>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70]长孙无忌在唐代法制建设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受诏与<a href="./?mention=房玄龄">房玄龄</a>颁行的《<a href="./?mention=贞观律">贞观律</a>》奠定了集我国封建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律学的一大杰作。[71]其著有《新曲二首》《灞桥待李将军》等。[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