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406-477年),字元德。南北朝时
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懿族。道教
上清派宗师。三国吴丞相
陆凯的后裔。
笃好文籍,穷究象纬。早年出家修道,好方外游,遍历
云梦山、
衡山、
罗浮山、
峨眉山等名山胜地。
元嘉末约(453年)“市药京邑(今南京)”。
宋文帝闻其名,“慕其风”,命左仆射徐湛延请入宫讲道。不愿囿于束缚,固辞不就,“遂诉江南”,继续周游四方布道。大明五年(461年)来庐山,“爱匡阜之胜”,构筑精庐居处修道,是为太虚观。自此,以太虚观为大本营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为刘宋天师道势力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作出了极大贡献。宣和元年六月,诏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 帝。此外,对陆修静或赐“真人”“真君”,或加封二字。
陆修静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认为斋醮是求道之本,然后复以礼拜,课以诵经,即能成道。他曾因为《洞玄灵宝》诸经真伪混淆,进行过刊正,并撰《斋戒仪范》一百余卷,以为典式。南方道教斋仪因而初步完备。为辨别道家典籍的真伪,他又将所得之道教经诀,总括为《三洞》:《洞真经》(《上清》诸经)、《洞玄经》(《灵宝》诸经)与《洞神经》(《三阜》诸经),编纂了第一部道教经书总目《
三洞经书目录》。经陆修静改革后的道教成为南朝天师道正宗。
陆修静(406-477年),字元德。南北朝时<a href="./?mention=吴兴">吴兴</a>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懿族。道教<a href="./?mention=上清派">上清派</a>宗师。三国吴丞相<a href="./?mention=陆凯">陆凯</a>的后裔。<br/>笃好文籍,穷究象纬。早年出家修道,好方外游,遍历<a href="./?mention=云梦山">云梦山</a>、<a href="./?mention=衡山">衡山</a>、<a href="./?mention=罗浮山">罗浮山</a>、<a href="./?mention=峨眉山">峨眉山</a>等名山胜地。<a href="./?mention=元嘉">元嘉</a>末约(453年)“市药京邑(今南京)”。<a href="./?mention=宋文帝">宋文帝</a>闻其名,“慕其风”,命左仆射徐湛延请入宫讲道。不愿囿于束缚,固辞不就,“遂诉江南”,继续周游四方布道。大明五年(461年)来庐山,“爱匡阜之胜”,构筑精庐居处修道,是为太虚观。自此,以太虚观为大本营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为刘宋天师道势力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作出了极大贡献。宣和元年六月,诏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 帝。此外,对陆修静或赐“真人”“真君”,或加封二字。<br/>陆修静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认为斋醮是求道之本,然后复以礼拜,课以诵经,即能成道。他曾因为《洞玄灵宝》诸经真伪混淆,进行过刊正,并撰《斋戒仪范》一百余卷,以为典式。南方道教斋仪因而初步完备。为辨别道家典籍的真伪,他又将所得之道教经诀,总括为《三洞》:《洞真经》(《上清》诸经)、《洞玄经》(《灵宝》诸经)与《洞神经》(《三阜》诸经),编纂了第一部道教经书总目《<a href="./?mention=三洞经书目录">三洞经书目录</a>》。经陆修静改革后的道教成为南朝天师道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