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字师古。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至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30]名儒颜之推之孙,仪同三司颜思鲁之子。唐朝大臣、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训诂学家。[31]
颜师古出身儒学世家,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隋文帝仁寿年间,任安养县(今湖北襄樊)尉,后坐事免职居长安,十年不得官,家贫,以教授为业。唐初,颜师古拜为敦煌公府文学,后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诏令一概出自其手。太宗即位后,颜师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贞观七年(633年),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订古书的工作。贞观十一年(637年),颜师古奉诏与博士撰修“五礼”。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注《汉书》,贞观十五年(641年),书成,以文学入选崇贤、弘文两馆学士。贞观十九年(645年),颜师古随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65岁。[32]
颜师古著有《汉书注》《匡谬正俗》《安兴贵家传》《大业拾遗》等,仅《汉书注》《匡谬正俗》和《急就章注》今存,其它皆亡佚。[33]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其曰:“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但事亲居官,未为清论所许”。[34]
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字师古。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至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30]名儒颜之推之孙,仪同三司颜思鲁之子。唐朝大臣、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训诂学家。[31]<br/>颜师古出身儒学世家,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隋文帝仁寿年间,任安养县(今湖北襄樊)尉,后坐事免职居长安,十年不得官,家贫,以教授为业。唐初,颜师古拜为敦煌公府文学,后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诏令一概出自其手。太宗即位后,颜师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贞观七年(633年),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订古书的工作。贞观十一年(637年),颜师古奉诏与博士撰修“五礼”。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注《汉书》,贞观十五年(641年),书成,以文学入选崇贤、弘文两馆学士。贞观十九年(645年),颜师古随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65岁。[32]<br/>颜师古著有《汉书注》《匡谬正俗》《安兴贵家传》《大业拾遗》等,仅《汉书注》《匡谬正俗》和《急就章注》今存,其它皆亡佚。[33]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其曰:“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但事亲居官,未为清论所许”。[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