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民歌,流行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邮民歌,最早可上溯到古代“驱傩”表演中的“散鲜花”,元明时期这种民歌样式开始成形,并得到初步发展。清代至民国时期是高邮民歌发展的高峰,清末民初高邮诗人韦柏森作有《秦邮竹枝词》百首,其中“那如田父秧歌趣,齐唱家家隔垛多”的诗句即反映了当时高邮民歌空前流行的盛况。高邮民歌多采用“间白”、“对白”及“一领众和”的传唱方式,音乐以五声音阶和加清角或变宫的六声音阶为主,常有四、五、六度的大跳,“咿呀咳子哟啊哟”之类的衬腔、衬词较多,灵巧活泼、风趣俏皮,加之变化音、装饰音和衬腔衬字的巧妙安排,听起来旋律优美,情韵十足。
2007年3月24日,高邮民歌被列为第一批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江苏省高邮市申报的高邮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75。
高邮民歌,流行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r/>高邮民歌,最早可上溯到古代“驱傩”表演中的“散鲜花”,元明时期这种民歌样式开始成形,并得到初步发展。清代至民国时期是高邮民歌发展的高峰,清末民初高邮诗人韦柏森作有《秦邮竹枝词》百首,其中“那如田父秧歌趣,齐唱家家隔垛多”的诗句即反映了当时高邮民歌空前流行的盛况。高邮民歌多采用“间白”、“对白”及“一领众和”的传唱方式,音乐以五声音阶和加清角或变宫的六声音阶为主,常有四、五、六度的大跳,“咿呀咳子哟啊哟”之类的衬腔、衬词较多,灵巧活泼、风趣俏皮,加之变化音、装饰音和衬腔衬字的巧妙安排,听起来旋律优美,情韵十足。<br/>2007年3月24日,高邮民歌被列为第一批<a href="./?mention=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a>。2008年6月7日,江苏省高邮市申报的高邮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a href="./?mention=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a>,非遗编号Ⅱ-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