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
山东省郯城县),
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
颜延之、
谢灵运并称“
元嘉三大家”。
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
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
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
刘义季和
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
刘骏;
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
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泰始二年(466年),
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
刘彧失败被杀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其诗雅丽,不避危仄;又创七言隔句用韵与中间换韵之法,对后世诗歌颇有影响。有《鲍参军集》。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对此,南朝梁的
萧子显、宋代的
张戒、近代的
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
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概述图片来源:)
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a href="./?mention=山东省">山东省</a><a href="./?mention=郯城县">郯城县</a>),<a href="./?mention=南朝宋">南朝宋</a>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a href="./?mention=颜延之">颜延之</a>、<a href="./?mention=谢灵运">谢灵运</a>并称“<a href="./?mention=元嘉三大家">元嘉三大家</a>”。<br/>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a href="./?mention=元嘉">元嘉</a>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a href="./?mention=刘义庆">刘义庆</a>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a href="./?mention=刘义季">刘义季</a>和<a href="./?mention=刘濬">刘濬</a>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a href="./?mention=刘骏">刘骏</a>;<a href="./?mention=大明">大明</a>五年(461年),鲍照出任<a href="./?mention=刘子顼">刘子顼</a>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a href="./?mention=泰始">泰始</a>二年(466年),<a href="./?mention=刘子顼">刘子顼</a>因起兵反宋明帝<a href="./?mention=刘彧">刘彧</a>失败被杀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其诗雅丽,不避危仄;又创七言隔句用韵与中间换韵之法,对后世诗歌颇有影响。有《鲍参军集》。<br/>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对此,南朝梁的<a href="./?mention=萧子显">萧子显</a>、宋代的<a href="./?mention=张戒">张戒</a>、近代的<a href="./?mention=刘师培">刘师培</a>、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a href="./?mention=钟优民">钟优民</a>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br/>(概述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