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眶蟾蜍,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动物。黑眶蟾蜍个体较大,体长6-10厘米,雄蟾比雌蟾体型稍小;皮肤粗糙,背部多为黄棕色或灰黑色,布黑褐色的杂色花斑;腹部多为乳黄色;前肢较细长,后肢则较粗短,呈圆形,仅有半蹼,指尖亦呈黑色。因其外观具黑色的眼眶,故名。[6]
黑眶蟾蜍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在南亚、中南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亦有分布。黑眶蟾蜍常栖身于阔叶林、河边草丛及农林等地[7]。黑眶蟾蜍为夜行性动物,白天常隐蔽在土洞或墙缝中,晚上爬向河滩及水塘边。黑眶蟾蜍主要以昆虫等为食[8]。2-4月为黑眶蟾蜍繁殖期,卵呈细绳状。[9]
黑眶蟾蜍是捕食害虫的两栖类动物之一,对消灭农田害虫、生物防治具一定作用。[10]
黑眶蟾蜍,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动物。黑眶蟾蜍个体较大,体长6-10厘米,雄蟾比雌蟾体型稍小;皮肤粗糙,背部多为黄棕色或灰黑色,布黑褐色的杂色花斑;腹部多为乳黄色;前肢较细长,后肢则较粗短,呈圆形,仅有半蹼,指尖亦呈黑色。因其外观具黑色的眼眶,故名。[6]<br/>黑眶蟾蜍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在南亚、中南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亦有分布。黑眶蟾蜍常栖身于阔叶林、河边草丛及农林等地[7]。黑眶蟾蜍为夜行性动物,白天常隐蔽在土洞或墙缝中,晚上爬向河滩及水塘边。黑眶蟾蜍主要以昆虫等为食[8]。2-4月为黑眶蟾蜍繁殖期,卵呈细绳状。[9]<br/>黑眶蟾蜍是捕食害虫的两栖类动物之一,对消灭农田害虫、生物防治具一定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