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汉化的
鲜卑族,祖籍代郡
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
武乡(今陕西大荔)。周文帝
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闵帝
宇文觉和周明帝
宇文毓异母弟,母
文宣皇后叱奴氏(
叱奴太后)[1],
南北朝时期
北周第三位
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
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周闵帝
宇文觉继位时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今陕西大荔)。北周
武成元年(559年),官任
大司空,封鲁国公。宇文邕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
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
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
均田制,改进和发展
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
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
北齐。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复领兵七路攻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
邺,一举攻陷,俘
北齐后主父子,灭北齐。[2]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
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
长安,当月病逝,年仅36岁。
谥号武皇帝,
庙号高祖,葬
孝陵,传位长子
宇文赟。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汉化的<a href="./?mention=鲜卑族">鲜卑族</a>,祖籍代郡<a href="./?mention=武川">武川</a>(今内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a href="./?mention=武乡">武乡</a>(今陕西大荔)。周文帝<a href="./?mention=宇文泰">宇文泰</a>第四子,周孝闵帝<a href="./?mention=宇文觉">宇文觉</a>和周明帝<a href="./?mention=宇文毓">宇文毓</a>异母弟,母<a href="./?mention=文宣皇后">文宣皇后</a>叱奴氏(<a href="./?mention=叱奴太后">叱奴太后</a>)[1],<a href="./?mention=南北朝">南北朝</a>时期<a href="./?mention=北周">北周</a>第三位<a href="./?mention=皇帝">皇帝</a>,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br/>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周闵帝<a href="./?mention=宇文觉">宇文觉</a>继位时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今陕西大荔)。北周<a href="./?mention=武成">武成</a>元年(559年),官任<a href="./?mention=大司空">大司空</a>,封鲁国公。宇文邕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a href="./?mention=宇文护">宇文护</a>的拥立下,即帝位。<a href="./?mention=建德">建德</a>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a href="./?mention=均田制">均田制</a>,改进和发展<a href="./?mention=府兵制度">府兵制度</a>,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a href="./?mention=府兵">府兵</a>,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a href="./?mention=北齐">北齐</a>。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复领兵七路攻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a href="./?mention=邺">邺</a>,一举攻陷,俘<a href="./?mention=北齐后主">北齐后主</a>父子,灭北齐。[2]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br/>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a href="./?mention=突厥">突厥</a>,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a href="./?mention=长安">长安</a>,当月病逝,年仅36岁。<a href="./?mention=谥号">谥号</a>武皇帝,<a href="./?mention=庙号">庙号</a>高祖,葬<a href="./?mention=孝陵">孝陵</a>,传位长子<a href="./?mention=宇文赟">宇文赟</a>。